這個話題從去年獸摩沙到現在,剛好一年,
看樣子衝突至少相對平息了。
在此分享北極星這篇文章,讓後來者有更多能協助思索的軌跡。
犬圈跟獸圈的相似相異
好多人有疑問我決定來寫寫看這個了。
有錯誤理性討論,我可以更正。
歷史:臺灣獸圈的歷史從小眾到現在的大型展場活動大約歷經20年左右。而臺灣犬圈成為獨立圈子發展到現在頂多5年,並且受到各類型文化影響還在變動。(即使到現在,也沒有任何人/狗敢果斷定義犬圈)
形態轉變:犬圈在近幾年從BDSM調教變成喜歡摸摸抱抱,比起早期主奴/主犬關係現在更常見的是陪伴犬,跟狗狗在家或是出門玩耍,一群狗狗玩樂不一定有主人陪同(或是主人本身也有狗狗的身份認同)。現在被區分成BDSM調教關係的<訓犬圈>和相對比較沒有拘束自由發展的<犬圈>。
ps.訓犬圈和犬圈是可以同時有兩個圈內認同的
裝扮:毛裝扮演在臺灣常見有全毛跟小半套(還有很多,可以看毛毛百科這類的資料),很多都是毛絨絨的(還是會有羽毛、鱗片、骨骼或是無毛貓等等不同設定)
狗圈主要佩戴物為狗頭套,頭套的材質有潛水布、膠頭、皮革和其他,款式大多類似但也會有特殊製作或是額外加工的(貼毛、加飾品)。會先講形態轉變,是因為訓犬圈的人型犬不一定使用頭套,這很看主人喜好。目前狗頭套跟毛裝最大的區別是"露眼",會用眼神來表現心情狀態。有些也會有狗掌、尾巴或其他配飾。項圈、狗牌則分為締結關係的證明或是日常配件。
毛裝扮演主流是不要露肉(人類肌膚),而犬圈則是偏好穿越少越好,私下場合也可能全裸只戴頭套(或加個項圈、尾巴)
犬化/獸化:獸化(還是有其他名詞?)是毛裝扮演者在出毛的時候,會有專屬的叫聲、行為、動物形態上的扮演,不一定會有,畢竟穿上毛的視線和行動都會受限,而且有部分定義為獸人比較不需要這樣做。
犬化則是犬圈認為狗狗該有犬魂,在進入狀態之後表現出犬科動物該有的模樣。這部份也是要看情況,從日常的部分犬化、只在同伴或主人面前犬化,或是只有調教狀態犬化。(通常是但不一定需要頭套)
心態:其實獸圈不是心理狀態為主軸,那算是並行。有討厭自己是人身份的;也有喜歡自己是人,又想幫自己創另一個動物身份;也有就是單純覺得動物很可愛,創造一個設定自己養,看著他成長。獸圈很多會說這個角色是"自家小孩",而不一定是自己的身份認同。
犬圈通常會用"犬魂"來稱呼自己狗狗的部分,本尊(人類心態)和狗狗(犬類心態)是可切換或是並存的,認為這是自己的不同面向。
因為犬圈接受/扮演/自我認同 自己為動物,有極高比例是獸控。雖然犬魂本身只有犬科定義,但除了頭套配色,也有很多狗狗會去加上犬類品種、其他動物/幻獸混種,甚至有些擁有自己的獸設(這部份受到獸圈文化影響)。
另外一提的是,雖然犬圈以犬科狗為主體,但圈內自我認同為貓、狐狸、兔子或是其他動物/幻獸也並不罕見。
總結來說,後期的犬圈有著更多動物化的元素,從BDSM的狗奴(從人被貶低為狗)獨立出來會撒嬌會群聚、嗷嗷叫討抱抱的犬圈,依戀主人或是喜歡跟狗同伴玩在一起,很多是成為日常的一部分,不一定會進行拘束、控制、疼痛這類型的SM調教行為。
但即使兩邊有部分重疊性,也不能否定犬圈是由BDSM支系獨立的歷史脈絡,跟獸圈的本質和文化發展不同。至於是否能有更好的管道讓彼此瞭解和交流,我覺得這都還是有討論空間的。
橫書版本
犬圈跟獸圈的相似相異
好多人有疑問我決定來寫寫看這個了。
有錯誤理性討論,我可以更正。
歷史:臺灣獸圈的歷史從小眾到現在的大型展場活動大約歷經20年左右。而臺灣犬圈成為獨立圈子發展到現在頂多5年,並且受到各類型文化影響還在變動。(即使到現在,也沒有任何人/狗敢果斷定義犬圈)
形態轉變:犬圈在近幾年從BDSM調教變成喜歡摸摸抱抱,比起早期主奴/主犬關係現在更常見的是陪伴犬,跟狗狗在家或是出門玩耍,一群狗狗玩樂不一定有主人陪同(或是主人本身也有狗狗的身份認同)。現在被區分成BDSM調教關係的<訓犬圈>和相對比較沒有拘束自由發展的<犬圈>。
ps.訓犬圈和犬圈是可以同時有兩個圈內認同的
裝扮:毛裝扮演在臺灣常見有全毛跟小半套(還有很多,可以看毛毛百科這類的資料),很多都是毛絨絨的(還是會有羽毛、鱗片、骨骼或是無毛貓等等不同設定)
狗圈主要佩戴物為狗頭套,頭套的材質有潛水布、膠頭、皮革和其他,款式大多類似但也會有特殊製作或是額外加工的(貼毛、加飾品)。會先講形態轉變,是因為訓犬圈的人型犬不一定使用頭套,這很看主人喜好。目前狗頭套跟毛裝最大的區別是"露眼",會用眼神來表現心情狀態。有些也會有狗掌、尾巴或其他配飾。項圈、狗牌則分為締結關係的證明或是日常配件。
毛裝扮演主流是不要露肉(人類肌膚),而犬圈則是偏好穿越少越好,私下場合也可能全裸只戴頭套(或加個項圈、尾巴)
犬化/獸化:獸化(還是有其他名詞?)是毛裝扮演者在出毛的時候,會有專屬的叫聲、行為、動物形態上的扮演,不一定會有,畢竟穿上毛的視線和行動都會受限,而且有部分定義為獸人比較不需要這樣做。
犬化則是犬圈認為狗狗該有犬魂,在進入狀態之後表現出犬科動物該有的模樣。這部份也是要看情況,從日常的部分犬化、只在同伴或主人面前犬化,或是只有調教狀態犬化。(通常是但不一定需要頭套)
心態:其實獸圈不是心理狀態為主軸,那算是並行。有討厭自己是人身份的;也有喜歡自己是人,又想幫自己創另一個動物身份;也有就是單純覺得動物很可愛,創造一個設定自己養,看著他成長。獸圈很多會說這個角色是"自家小孩",而不一定是自己的身份認同。
犬圈通常會用"犬魂"來稱呼自己狗狗的部分,本尊(人類心態)和狗狗(犬類心態)是可切換或是並存的,認為這是自己的不同面向。
因為犬圈接受/扮演/自我認同 自己為動物,有極高比例是獸控。雖然犬魂本身只有犬科定義,但除了頭套配色,也有很多狗狗會去加上犬類品種、其他動物/幻獸混種,甚至有些擁有自己的獸設(這部份受到獸圈文化影響)。
另外一提的是,雖然犬圈以犬科狗為主體,但圈內自我認同為貓、狐狸、兔子或是其他動物/幻獸也並不罕見。
總結來說,後期的犬圈有著更多動物化的元素,從BDSM的狗奴(從人被貶低為狗)獨立出來會撒嬌會群聚、嗷嗷叫討抱抱的犬圈,依戀主人或是喜歡跟狗同伴玩在一起,很多是成為日常的一部分,不一定會進行拘束、控制、疼痛這類型的SM調教行為。
但即使兩邊有部分重疊性,也不能否定犬圈是由BDSM支系獨立的歷史脈絡,跟獸圈的本質和文化發展不同。至於是否能有更好的管道讓彼此瞭解和交流,我覺得這都還是有討論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