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卡通,情欲,還是身份認同?揭開飽受偏見的獸圈真面目

獸迷文化圈相關經驗、知識、話題與交流。
版面規則
任何與獸相關的資訊,舉凡圖文、想法、假設、網站介紹等,都可以在此張貼;
此外文章嚴禁任何猥褻或性暗示內容。

原創類視覺及文學作品,請至「丹青之術」或「文思泉湧」版發表;
轉貼圖片或文章時,請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

討論想法及經驗時請保持尊重。
回覆文章
頭像
Archer
飛星流逝
文章: 52
註冊時間: 2021年 2月 2日, 00:04
來自: 美利堅合眾國
獸設: http://i.imgur.com/wuAATqb.jpeg
頭像出處: default
聯繫:

#1 [轉載] 卡通,情欲,還是身份認同?揭開飽受偏見的獸圈真面目

文章 Archer » 2021年 4月 6日, 19:38

卡通,情欲,還是身份認同?揭開飽受偏見的獸圈真面目
動畫學術趴
圖檔
圖檔
作者/ 馬小褂

圖檔
“每一個獸迷的共同點只是在於對擬人動物的熱愛,僅此而已,除此之外的一切都並不是獸迷文化自帶的屬性。”

本季的日本動畫新番中,《動物狂想曲》(Beastars)的表現顯得尤其突出。



圖檔
故事發生在一個由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共同組成的文明社會中,但動物角色在獲得人格的基礎上,依然保留了部分動物的天性,連體型差距也被一同保留。在這樣的世界裏,一條性格溫順的灰狼男在夜色中遭遇了小巧迷人的兔子女,月光激發了他潛藏的欲望,讓他情不自禁撲倒兔子。但他也無法分辨自己對於追求她的心情,到底是戀愛,還是食欲。

參見學術趴之前的文章:
每個人心裏都住著野獸!黑馬新番《動物狂想曲》如何以獸喻人




圖檔
雖然咋一看與迪士尼《瘋狂動物城》的世界觀有些相近,但《動物狂想曲》更突出了獸性與人性的糾纏,而且絲毫不避諱對食欲和性欲本能的刻畫。這樣一部作品,自然也在獸迷(Furry)中火了起來。什麽是獸迷?


正巧,這一季的新番《旗揚!獸道》就是個關於獸迷[註]的動畫。故事的男主角是個重度獸迷兼職業摔跤手,突然穿越到了一個充滿魔獸、獸人和獸娘的世界。

註:日本稱之為ケモナー,與英文的Furry、中文的獸迷是相似的亞文化現象,但會因為地域的差異而在藝術審美上表現出細微差別。本文中不詳細區分這些亞文化的地域差異。

然而他對於長著貓耳的可愛美少女獸娘卻沒什麽興趣,唯獨偏愛毛茸茸的獸人和魔獸。一旦用摔跤技巧制服獸人和魔獸,他就會將頭埋進毛茸茸裏,臉上露出一副仿佛高潮一樣的表情,因此整個故事充滿了沙雕快活的氣息。


圖檔

當然,《旗揚!獸道》其實是在利用獸迷亞文化中離經叛道的元素,與社會約定俗成的行為舉止構成反差,以此達到搞笑的效果,是在以一種戲謔的姿態在描繪獸迷。真實的獸迷,並不總是片中男主角那樣的。那麽,獸迷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亞文化?真實的獸迷又是一群什麽樣的人呢?


圖檔
2010年獸展Anthrocon上身穿獸裝的獸迷們進行合影


獸迷的誕生史:一切從那些會說話的小動物開始先來個「太長不看」版的總結:獸迷起源於從近代歐美兒童文學開始、於20-60年代美國動畫漫畫盛行的「風趣動物」題材,在形成的過程中也受到70-80年代美國地下漫畫,以及科幻、日本動畫兩種更大規模的粉絲文化的影響。

早在文字出現前,史前時代的人類們就已經在創作融合人類與動物特征的藝術形象了。由德國出土的奧瑞納文化時期的「獅子人」雕像,據考證制作於約32000年前,是全世界已知的最古老雕塑品,亦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獸形(zoomorphic)雕塑品。



圖檔
中國古代也有著眾多獸形神的傳說。從考古發現的殷周青銅禮器來看,殷代的神話中以獸形神為主;《山海經》等古籍中亦保留了大量的原始神祇,有些是半人半獸,有些純粹就是獸形。

獸形神源自於人類早期的動物崇拜,在萬物有靈思想的影響下,人類並未將自己與動物嚴格區分開來。寬泛的講,人類在創造神祇形象的時候無法脫離會人類自身角度的想象,所以這些基於動物神話的獸形神或多或少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擬人因素,例如口吐人言、人面獸身等。

圖檔
盡管早期神話中的獸形神看起來像是後世擬人化(anthropomorphic)動物,但嚴格來說,它們是擬獸觀(zoomorphism)的產物,即用動物的行為模式詮釋早期人類對自然的觀察,因此將例如神祇等非動物對象賦予動物外形來理解,而非擬人觀的產物(anthropomorphism)。

人類最早的擬人化動物創作很難被準確界定,因為在文字記錄誕生之前,我們難以分辨史前文物上人獸混合的形象究竟從何時開始[註],從獸形神(即「擬獸的神」)開始轉化成「擬人的獸」。


圖檔
註:一說是約公元前2600年蘇美爾文化的金牛頭豎琴側面的圖案,描繪了一些「動物」進行彈琴、舞蹈等人類行為。但亦有人認為,這些「動物」依然是獸形神祇。


真正擬人化動物的流行隨著封建王朝的人文化發展才開始,寓言故事是最典型擬人化動物題材的載體。約公元前600年古希臘的《伊索寓言》中就充滿了各種擬人化的動物,如《龜兔賽跑》《農夫與蛇》等,而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亦有《狐假虎威》(出自《戰國策》)這樣的動物寓言。

與動物神話不同,動物寓言創作的本意就是虛構,雖然動物也同神話中那樣用人的方式思考和說話,但實際上是影射社會上某種特征的人。因此,動物寓言其實是擺脫萬物有靈論後的產物,也標誌著人類告別原始思維、進入理性思考的時代。



圖檔
《龜兔賽跑》裏的烏龜和兔子,《狐假虎威》裏的狐貍和老虎,這些口吐人言的動物們成為了兒童文學的重要靈感來源。進入19世紀之後,兒童文學中的擬人化動物們不僅會說話,還開始直立行走,穿人類的服裝,以人類的方式生活,如《愛麗斯夢遊仙境》中揣懷表的白兔。

這種題材被稱之為「風趣動物」(funny animal)[註]或者「會說話的動物」(talking animal),其中最具代表性性的作品是1908年的兒童文學《柳林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以蟾蜍先生陶德為主角,構造了一個完全由動物們構成的仿人類社會。

故事裏所有動物角色都住在人類式的房子裏,出行靠交通工具,除了保留對應物種的某些特征之外,基本上就是人類——例如鼴鼠住在地下的小窩裏,但窩的布置完全就是照著人類房子來的。

註:盡管該題材被命名為「風趣動物」,但並不一定非要風趣或者滑稽,也可以是黑暗或者嚴肅的故事,只是命名上約定俗成而已。如著名的政治漫畫《鼠族》(Maus)亦可算作「風趣動物」。


圖檔

以《柳林風聲》為代表的「風趣動物」題材深刻影響了之後誕生漫畫和動畫,好萊塢動畫黃金時代中誕生的那些經典卡通形象幾乎都是典型的「風趣動物」,如迪士尼的米老鼠、唐老鴨,華納的兔八哥、達菲鴨,米高梅的杜皮狗等。


哪怕是《貓和老鼠》裏的湯姆、《花生》裏的史努比,雖然它們在故事中是作為人類社會中的寵物存在而並不能算作典型「風趣動物」題材,但這些動物角色的形象依然深受「風趣動物」題材的影響。

從20年代到50年代的動畫電影中,「風趣動物」們主宰了大銀幕。甚至在電視動畫方興未艾的60年代,「風趣動物」也一度是熒幕上的主流,直到70年代才逐漸失去主導地位。
圖檔
隨著美國60年代反文化浪潮的發展,一股名為「地下漫畫」(underground comix)的獨立漫畫勢力誕生了。在從事地下漫畫的創作者中,許多人都是從小看著好萊塢主流動畫長大的,很自然會在創作中受「風趣動物」的影響。然而他們為了體現反主流文化的態度,卻會將這些動物角色放置於成人化的境遇,於是性、嗑藥和暴力經常會成為這類地下「風趣動物」漫畫的表現主題。

1968年誕生的《怪貓弗裏茨》(Fritz the Cat)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故事的主角是一名滿腦子只有荷爾蒙和大煙的貓。《怪貓弗裏茨》是對60年代末嬉皮士的寫照,因此在反文化浪潮的推動下受到了大量嬉皮士讀者和知識分子的歡迎,並於1972年改編成了動畫電影,也是第一部獲得X分級的動畫電影。



圖檔
受《怪貓弗裏茨》和地下漫畫運動的影響,也是因為當時市面上已經很少有「風趣動物」題材的漫畫和動畫,為了重振「風趣動物」題材,漫畫家 Reed Waller 和科幻作家、插畫師 Ken Fletcher 決定自己成立一個專門面向「風趣動物」粉絲的業余刊物。1976年,自稱為「風趣動物解放前線」的粉絲刊物《Vootie》誕生了。

《Vootie》上最著名的作品來自於 Reed Waller 從1978年開始創作的情色漫畫《貓咪舞者奧馬哈》("Omaha" the Cat Dancer),作品主角是一名跳脫衣舞的貓女。這部原本連載於業余刊物上的漫畫,後來也通過地下漫畫界的一些出版商得以出版。

《貓咪舞者奧馬哈》其實已經與當今主流獸迷的審美相差無幾了,它也被視作獸迷文化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品之一,但在當時,它依然被視為「風趣動物」題材。




圖檔
在《Vootie》的同時期,各式各樣的粉絲文化正在美國流行,如科幻、日本動畫、卡通等,粉絲們熱衷於建立線下協會、會展、討論組和聚會來進行交流。

1980年,在一次科幻展上,漫畫家Steve Gallacci展出了自己創作的一幅貓女作品,即日後的《爾瑪·菲娜》(Erma Felna: EDF),第一部獸迷漫畫,其一反常規的科幻世界觀和寫實主義的軍事設定吸引了許多粉絲的眼球。
圖檔

從1980年至1985年,這些科幻粉絲們甚至在科幻展上進一步結成了興趣小組,並自稱為「Gallacci 小組」,來討論科幻、漫畫、動畫中的擬人動物角色,並交換彼此的速寫本並畫上擬人動物。


另一邊,由Mark Merlino、Fred Patten等人於1980年成立的「卡通/幻想組織」(The Cartoon/Fantasy Organization,簡稱C/FO)是美國第一批日本動畫愛好者組成的粉絲協會,他們定期會舉行不同主題的線下聚會和放映活動。

由於從小受「風趣動物」影響,其中一部分粉絲比起當時大火的機器人動畫,對日本動畫的喜好還是更偏向擬人動物題材,如手冢治蟲的《森林大帝》《Wonder 3》等。這些人會在其他阿宅在放映廳看片時,臨時聚集在前廳進行交流。

這些來自於科幻領域、日本動畫領域的粉絲們,構成了最早獸迷粉絲文化的雛形。


圖檔
Steve Gallacci展示擬人動物的畫法

隨著1983年《Vootie》的停辦,一部分原先的「風趣動物」愛好者們於1984年搗鼓出了一本新的業務刊物《Rowrbrazzle》。不同於《Vootie》那樣半地下漫畫創作者的俱樂部,《Rowrbrazzle》是面向全體擬人動物題材的粉絲——不限於專業畫師,任何人只要有好玩的東西都可以投稿。

換句話說,《Rowrbrazzle》意識到了這群粉絲的存在,並不將擬人動物僅僅當作創作的題材,而是將其作為一種新興的粉絲文化來看待。根據 Fred Patten 的說法,《Rowrbrazzle》被視為第一本面向獸迷的業務刊物,也是獸迷文化誕生的重要標誌。

現在,我們也一般認為獸迷真正誕生的起點,也是1983年-1984年這段時期內。





圖檔
到底什麽才是獸迷?無法被定義的獸迷

盡管我們前面已經介紹了獸迷的誕生史,但這並不能為我們解答獸迷的定義,或者真正區分開一部傳統的「風趣動物」作品和一部「獸迷」作品。而早期「獸迷」與「風趣動物」糾纏不清的關系,更為我們帶來了許多難題。

什麽才是獸迷?這算獸迷作品嗎?換句話說,對什麽樣的擬人化動物感興趣才算是獸迷?

這個問題不僅圈外人一直在問,甚至獸迷們自己也搞不清楚,已經成為了獸圈的永恒難題。


圖檔
DA畫師jollyjack作品,關於獸圈的永恒難題

英文中,Furry 的原意為「毛茸茸的」,隨後用來被代指獸迷群體中所迷戀的擬人化動物(以下代稱為「獸」)。但如何定義「獸」,卻一直沒有定論。

90年代中期,曾有獸迷試圖對其定義為「虛構的擬人化哺乳動物角色」,但很快就被放棄——獸迷中龍是最受歡迎的生物形象之一,然而龍卻不是哺乳動物,更不符合 Furry 原意的「毛茸茸」。


圖檔

動物的擬人化程度多高才可以算作 「獸」,也一直沒有定論。相信不少人都見過網上這張著名的「獸定義圖示」,它將動物的擬人化程度劃分為6個級別。

其中,如同人類一般用二足行走、全身覆有動物絨毛的級別2-4被作為典型「獸」代表,而四足行走、僅保留人類服飾等裝飾的級別5當作「極端分子」,完全基於人類的面孔和身軀、僅保留獸耳和尾巴等動物性裝飾的級別1(如獸娘)則排除在「獸」範疇之外。


圖檔
然而這種對「獸」的簡單粗暴的定義方式,雖然確實符合獸迷中主流品味,但並不能代表所有獸迷。根據Wikifur,獸迷社群中最大的維基站點上所寫:

作為一種娛樂作品中的類型,「獸」的概念很少在發展歷史中被人書寫。而社群自身有時候也難以控制獸迷們所迷的主要對象應該是什麽樣的。因此,社群中的一些著名成員或許會根據他/她們對擬人化的個人口味,去表達出對該概念的限制。而其他人卻會因為這些限制,感覺到自己對擬人化的口味被排斥了。
人類和動物特征用何種方式結合、到什麽程度才能算是涵蓋在該類型下的必要條件,其實沒有成文的規定。唯一明確的決定性因素,似乎僅僅在於需要這兩者(人類與動物)的某種結合。因此,我們最好用可能性最廣泛的視角去看待這一類型,不要受那些因為自己不喜歡就否認某些作品劃在「獸」範圍內的人影響。


簡單說,不要管別人說什麽「這才算獸,那不算」,只要你認為自己是獸迷,你喜歡的擬人化動物角色就可以算作「獸」。因此,「獸」的定義方式完全是靠「自由心證」了。

如果我們考察獸迷的誕生歷史,其實也是獸迷文化的誕生定義了「獸」,即,先有對擬人化動物著迷的粉絲開始集結起來,與同好們交流興趣並能彼此存在同伴之情,以此形成了獸迷文化,之後才有面向獸迷的作品。

嚴格來講,諸如《怪貓弗裏茨》和《貓咪舞者奧馬哈》這些早期漫畫,又或者最近手冢被人發現的情色擬人化動物手稿,或許符合當今獸迷的審美,但它們誕生的時代還沒有獸迷的概念,因此還是「風趣動物」。而當今越來越多的獸迷們會將獸迷文化誕生前的作品也稱為「獸」,自然也加劇了「獸」概念的模糊化。


圖檔

「風趣動物」和「獸」的概念在獸迷文化誕生之前和雛形期時,也一直是兩個可以互相替換的概念。而隨著西方主流媒體開始留意到獸迷這一群體,對獸迷進行口誅筆伐後,一部分「風趣動物」的粉絲則選擇了與獸迷劃清界限,堅持自己只是「風趣動物」迷。

這些最初的「風趣動物」迷還算是獸迷嗎?這讓獸迷更加難以被準確定義了。


四面受困的獸圈:同性、色情與當代政治


80年代中期,隨著科幻展和日本動畫展上獸迷群體的逐漸擴大,獸迷們開始不再滿足於在這些會展期間租借一兩間房間用於派對,打算建立屬於獸迷自己的展會。

圖檔
早期其他會展上的獸迷聚會


1989年,Mark Merlino 和 Rod O'Riley在加州的一家酒店舉辦了為期2天的ConFurence 0會展,這也是最早的獸迷展。會展共有65名參與者,期間有一個小房間用於獸迷們互相交易獸迷相關的插畫、漫畫、手工品等,還有兩間房間用於活動節目,包括放映動畫和獸裝派對等。

獸裝(fursuit)在這期間成為了線下獸迷聚會中的常見現象,獸迷們會身穿個人定制的毛絨絨的獸裝參加聚會。獸裝從簡單的尾巴和耳朵,到整套覆蓋全身的服裝都有,獸裝穿著者便可以借此扮演某種動物形象,類似於遊樂園裏的人偶裝。



圖檔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興起帶來了線上獸迷社群的發展壯大。基於Telnet、Usenet的獸迷主題論壇從80年代中期開始興起,而最早的獸迷線上文字MUD遊戲——FurryMUCK則出現於1990年。


線上社群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一種名為「獸格/獸設」(fursona)的概念開始在獸迷中興起。所謂「獸設」,指的是獸迷將自身的性格特征投射到某一擬人動物形象身上,並以此作為自身的虛擬形象,以對應「人格」(persona)的概念。


圖檔
一個典型的獸設


類似「獸設」的粉絲行為其實早在80年代就已經在角色扮演玩家當中存在,例如第一本獸迷漫畫《爾瑪·菲娜》就曾發售同世界觀下的桌面角色扮演遊戲,讓玩家去扮演遊戲中的獸類角色。而互聯網的風行,讓大量獸迷開始創造自己的獸設,為他/她取名並設定身份背景,並以此虛擬形象在線上活動。

獸裝和獸設,成為了90年代之後獸迷文化中的重要潮流。這些獸迷一部分只是出於逃避主義或者遊戲的心態進行扮演,但也有相當大一部分的群體借由角色扮演建立身份認同。

所以獸迷文化最初雖然只是對擬人化動物的迷戀,但在粉絲社群的發展過程中很快加入了人類進行擬獸活動的元素。如果說消費擬人化動物題材的商品、創作粉絲獸文或者獸圖可以視為一種「擬人觀」的體現,那麽獸裝和獸設的角色扮演行為則可以類比為曾經原始氏族社會中「擬獸觀」的當代實踐。可以說,獸迷文化變成了「擬人觀」和「擬獸觀」的混合產物。

圖檔

獸迷桌面角色扮演遊戲


這些角色扮演的行為隨著獸迷群體的擴大化,很快遭遇了主流觀點的挑戰。1997年 ConFurence 8 會展上,參展的獸迷規模相比最初已經從65人膨脹到了超過1000人。但主辦方並沒有在參展獸迷們的公眾行為上進行太多約束,以至於這場會展被許多獸迷認為太過狂野、混亂。

Ed Klein,一名當時著名的獸裝設計師,展後在論壇上寫了一封公開信,質疑會展主辦方,即獸迷文化創始人之一的 Mark Merlino。在信中,他表示親身經歷了許多另人惡心的事情,例如在乘電梯的過程,他的一位同伴背靠墻站著,結果發現墻上到處是手沖的痕跡;而在酒店大廳,他更是目睹了一對年輕男同在公眾之下進行深喉,隔了很久才被趕走。

他向 Mark Merlino質疑:我相信獸展的初衷應該只是在於對擬人化動物的熱愛,為什麽這麽多不相幹的人混進來,只是為了在派對上追求性愉悅而已?


圖檔

Ed Kline等人在參展後發表於獸迷論壇上的發言,也第一次將獸迷內部的紛爭帶到了臺面上。雖然 Ed Kline 本意並不反對追求獸裝獸設、或者完全將獸迷過成一種生活方式的行為,而只是在探討線下獸展上的公眾行為問題,但也暴露出了獸迷社群中最飽受爭議的元素:男同和色情。

很快,日益龐大的獸迷社群在90年代被主流媒體所註意到。在這些早期報道中,主流媒體往往將「獸迷」描述為「充滿成人動物色情」的群體,而保守派媒體更是稱他/她們為「想和動物發生關系的變態」。

圖檔

90年代電視媒體報道中的獸迷脫衣舞環節


由於早期獸迷深受地下漫畫的影響,其實獸迷文化從誕生之初就少不了露骨的性元素,但最初通常是以戲仿的心態在描繪。而隨著一部分獸迷對擬人動物的身份認同逐漸加深,代入獸類、對擬人動物和他人的獸裝產生真正性趣,開始對另一部分獸迷們產生了困擾。

獸迷內部的爭議在接下來幾年中持續發酵。1998年,Squee Rat 發起了一場名為「燃燒之獸」(Burned Furs)的運動,而她著名的《獸迷宣言》(The Furry Manifesto)在獸迷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浪。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嚴厲批判了當時獸迷社群中的對性過度著迷,精神上認同自己是某種動物,或者將獸迷過成反文化生活方式的傾向。

作者表示,她並不希望變成任何動物,只是想作為人類享受擬人動物的作品而已。而在當時主流媒體的報道下,「無論你喜不喜歡,獸迷已經等同於變態了。」

「燃燒之獸」正是一部分在意公眾形象、希望改善公眾形象的獸迷們所發起的運動。發起者 Squee Rat並不反對擁有奇怪的癖好,但堅持應該將它們作為隱私,而不該去挑戰公序良俗。

圖檔

「燃燒之獸」的標誌

「燃燒之獸」運動並未能改變獸迷群體的狀況,2001年就宣告解散,其中許多人就此離開獸迷社群。直到今天,那些從90年代開始獸迷內部的爭議、遭遇的外部偏見就從未停止。


唯一的改變,是當今西方媒體幾乎都轉向自由主義左派陣營之後,獸迷中男同比例高不再是值得詬病的事情了。伴隨著LGBTQ+運動的日益高漲,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能夠正視獸迷中對擬人動物有著身份認同乃至性欲望的群體。

但隨之而來的,則是當代西方政治中的「社會正義戰士」與「另類右派」的爭鬥在獸迷群體中也在越演越烈。「納粹獸」(Nazi furs)和「另類獸迷」(Alt-furries)成為了獸迷內部新的問題,也引來了外界的更多爭議。


圖檔


結語

回到我們最初提過的那個問題,到底什麽才是獸迷?許多人,包括獸迷自己對獸迷的刻板印象真的對嗎?

在獸裝和獸設最火熱的90年代,獸迷畫師 Jim Groat 曾表示每一位真正的獸迷都應該有獸設。但沒有獸裝和獸設,只是單純喜歡擬人動物作品的粉絲就不能算作獸迷嗎?

不是這樣。去年,早期獸迷文化創建者之一的 Fred Patten 去世了,他終其一生沒有獸裝,沒有獸設,也不熱衷於色情獸迷內容,獸迷對於他來說僅僅是讓他投入相當多精力的興趣而已,一如他對科幻、日本動畫的態度。許多早期獸迷都是如此,盡管很多人都因為外部或者內部的因素離開了圈子,但他留下來了,一直陪伴著獸迷文化的發展,並證明了:

每一個獸迷的共同點只是在於對擬人動物的熱愛,僅此而已,除此之外的一切都並不是獸迷文化自帶的屬性。角色扮演,性,LGBTQ+,另類右派,等等,都不是獸迷文化中必備的。


圖檔
Fred Patten

中國的獸迷發展遠沒有歐美那麽長的歷史,更為小眾,也因此還沒有遭受太多來自主流媒體的敵視與偏見。相對來說,中國的獸迷沒有西方獸迷那麽重的歷史負擔,但獸迷內部對於色情因素的態度上開始出現了爭議的聲音。

未來隨著國內獸迷群體的壯大,可能也將再走一次西方獸迷的老路:迎接不斷的外部偏見和內部沖突。

在日常中,我們通常會將某種粉絲文化社群稱之為「圈」,而獸迷文化的社群自然也有了「獸圈」的俗稱。巧合的是,中文裏「獸圈」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詞語,其原本含義為「四面受困」,正好是獸迷文化的境遇。


圖檔


四面受困的獸圈,在改變公眾形象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原文 知乎 作 動畫學術趴 ​ 馬小褂
----
由動漫學術趴出品的文章。
最後由 Archer 於 2021年 4月 8日, 01:38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圖檔

頭像
詠月
浩宇微粒
文章: 7
註冊時間: 2020年 1月 6日, 22:49
頭像出處: 幻貓
社會性別:
星座:
聯繫:

#2 Re: 卡通,情欲,還是身份認同?揭開飽受偏見的獸圈真面目

文章 詠月 » 2021年 4月 6日, 21:39

雖然還是不能百分之百確定為甚麼獸圈的性如此常見,但我大概了解了其中一項的因素了,現在雖然社會日漸開放但我認為性對於獸圈來說在某些時候會是種問題,就像是Latex膠衣依樣一開始被發明時被人們歸類在戀物癖的一種,到了近幾年也開始被流行時尚至製為較平易近人的樣子但還是有某一些無法平易近人的因素存在而這點跟獸圈有點像,而諷刺的是對於我而言我喜歡看獸的色圖同時我對膠衣也是以戀物癖的形式在進行所以在我看來這依然是這些東西的一部分,我想我們所能做的事就是在繪製完色圖後上傳到一些比較隱密或專門的網站畢竟現在平台非常多然後再給出網址讓想看的人去看,而膠衣則是盡量別在公共場合穿或是穿的形式沒那麼"性感"當然因為一些先天因素可能做不到,而如果做到如此田地依然有人在雞蛋裡挑骨頭或是本來就是衛道人士那就不理他們了,當然我知道上述言論有侵害自由之感如果有讓人不滿意我感到很抱歉,不過對我而言想最好的做法就是這樣了。

頭像
諾藍
飛星流逝
文章: 55
註冊時間: 2020年 1月 6日, 00:51
來自: 內心的黑暗
獸設: https://images.plurk
頭像出處: 巴鋒雷特
社會性別:
星座:
聯繫:

#3 Re: 卡通,情欲,還是身份認同?揭開飽受偏見的獸圈真面目

文章 諾藍 » 2021年 4月 7日, 12:43

個人覺得「獸」或「獸迷」,是一種身分認同。

但是隨著圈子的擴大,也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思想。

單純的「獸」或「獸迷」就像是上面提到的『每一個獸迷的共同點只是在於對擬人動物的熱愛』。

撇除「風趣動物」,這部分粉絲認為這是幽默、搞笑,所以喜歡。

但現在圈子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已經從原本『對於擬人動物的熱愛,而產生情慾,所以即使抽離了情慾依舊喜歡』的模式中,變成了『我喜歡擬人動物,所以有了情慾,如果沒了情慾,那這些不過是些像人動物』的這種模式。

前者的喜愛成分大過於情慾,但後者是情慾大過於喜愛,就像在某些交友軟體上,不是真正喜歡一個人想要長期相處,而是想找一個順眼,合自己胃口的人發生一些關係。

但這也是一條很難去界定劃清的界線,當劃分得太清楚,會變成了「排外」,當界線模糊不清,又會出現「混亂」。

這種議題真的非常自由心證,不否定「獸」或「獸迷」也算是某種情慾、性慾的部分,但個人只希望那些「情慾」比較大的人能自制一點。

還有那些看上這圈子某部分的人較為單純,而以「獸迷」身分進來做些敗壞風氣的人,可以收斂一點。

頭像
smalldee
餘彗復返
文章: 77
註冊時間: 2020年 2月 3日, 10:40
頭像出處: J.C.&KORAKU
聯繫:

#4 Re: [轉載] 卡通,情欲,還是身份認同?揭開飽受偏見的獸圈真面目

文章 smalldee » 2021年 4月 10日, 17:33

個人覺得自己很幸運,在看到這個文章前.....更正確的說,比較偏頗的討論。
先看到了這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v0QaTW ... 8&index=16
讓我有更多正向的理解。
獸或獸迷,其實是在一起的社區。
它是一個超級大的獸文化的圈子,就像娛樂圈,運動圈......諸如此類的標籤化術語。
我自己是很喜歡有各種職業組成的獸圈,你永遠都想不到在你面前的獸迷是什麼樣的職業。
興趣更是不盡相同,經由獸迷這個想法串在一起。
有時候也是輔助的概念。
所以我到現在還是很正面的想法。

順帶一提。
個人是覺得這個文章的作者,並不算了解的透徹。
比較像是外行的看內行,以井窺天。
任誰都不能夠直指何謂XX的真面目吧?
(XX可代入各種標籤)
這樣講就像把所有XX都這樣歸類,太不負責任。
畢竟不論獸或人或者生物,都是很複雜的。

回覆文章

加入會員或登入帳號以參加討論

您需要成為會員才能回文

加入會員

歡迎加入野邦,一片獸迷得以暢所欲言、自由發夢的天地
提供不受演算法干擾的文章顯示、無限的網路空間
以及寬容的環境

註冊

登入帳號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